- 郭忠华;
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孔飞力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中国学术界已形成广泛的影响,该书提出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三大根本性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体现在: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动力归结为以清末“文人中流”为主导的内部动力;把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视作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同步展开的三大核心任务;把20世纪以来中央集权的发展看作中国现代国家发展的对立面。结合中国历史阶段性演变的事实,本文提出以内外结合为特征的“刺激—反应—超越”建构动力观点,认为三大任务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并非同步展开的过程,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建构任务;同时,把中央集权视作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非障碍。围绕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反思性批判,本文旨在廓清有关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认识。
2025年04期 No.273 58-6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钱志熙;
金代的复古诗学承自唐宋,但也有自己的起点,是其“国朝文派”力图越宋复古的一种表现。金代诗人的复古诗学在理论与实践上表现出以汉魏与盛唐为宗的基本风尚。古风源于六朝拟古之体,以初盛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为典范,基本的特点是以言志比兴为体,以汉魏晋宋古诗为法。晚唐五代近体独盛,古风、古体有所衰落。北宋中后期诸家重倡复古,苏、黄亦有古风之作,苏门的张耒、晁补之多作拟古、感遇等题。金诗中的拟古、古意、感遇诸类,以汉魏晋宋诗为典范,但不专以模拟为事,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人生与现实政治的主题。金代的复古诗学及古风体,构成唐以后复古诗学一个重要环节。
2025年04期 No.273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 胡可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2025年04期 No.273 82-9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 毕唯乐;
西方美学中关于艺术接受的消极情感悖论,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负性偏向”。从结构上看,消极情感悖论分为“虚构悖论”这一基本悖论和“悲剧悖论”“恐怖悖论”“厌恶悖论”等次级悖论,其前设均为人类对消极情感的回避本能。悖论涉及的消极情感有特征倾向,相关讨论触及不同消极情感对艺术活动的价值。消极情感悖论的提出与认知主义情感理论密切相关,不同的解决方案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哲学观,这些对情感的根本认知也决定了消极情感悖论的性质。近年来,英语学界出现的体系化的消极情感美学,显示了处理消极情感悖论的新路径,它关乎“情感”,更关乎“美学”。
2025年04期 No.273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桑兵;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一旦与之前的新思潮相分离,成为具有独立发生演化过程的社会性运动,其分期与下限问题就不应继续与五四运动纠结在一起而含糊其辞。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兴起一年后,由于意涵的模糊和形式的局限,就在范围漫延的同时开始回落,并逐渐进入下行线。1923年《新青年》季刊的新宣言,宣告新文化运动将由社会改造转入政治革命。国民革命的阶段性展开,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则因为需要文化运动来辅助配合国民革命而不断有人呼吁重启。国民革命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下限,其阶段划分则体现新文化运动下降过程中的分期。国民革命结束后,新文化运动也最终进入“后”时代。
2025年04期 No.273 10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 刘江;张敏;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可以看出,2024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继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国内学界的具体研究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关注宏大叙事,促进政治外交法律史研究的重新繁荣;跨学科研究促进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纵深发展;社会众生相的多面推展;西学传入下思想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多维探索;重回“大人物”研究。202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表现为:宏大叙事的回归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再探讨;数字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资料助力;学术评述的缺少及流于程式;努力探索中国自主的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
2025年04期 No.273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庞学铨;
为什么要研究休闲的问题关系到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是休闲学的奠基性问题。通常从休闲对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意义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都是对的。但我们还要以批判性思维反思休闲研究与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围绕这种关系展开四个方面的思考:休闲健全人类生命经验,缺少了休闲,人类生命经验的链条便是断裂的、残缺不全的;休闲与生活意义具有直接的正相关,休闲的根本价值在于重新认识和建构生活意义;工作和休闲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生的圆满状态不是工作至上,而是忙中有闲、闲中有忙;休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对抵御技术统治具有独特的作用。
2025年04期 No.273 130-14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 鲁克俭;吴剑锋;
曼彻斯特时期,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认识实现显著跃升,这成为他开始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框架的标志。在英国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下,他确立了以“物质”为逻辑基点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并据此确立社会考察的哲学立场。恩格斯在批判卡莱尔泛神论思维方式的同时,接受并重释了其“英国状况问题”所蕴含的社会矛盾,批判性地转化其历史理论,使其方法论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批判转向对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分析,最终确立了以“社会性的人”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视域。通过对英国社会革命历史发生机制的考察,恩格斯初步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
2025年04期 No.273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 潘昕培;王凤才;
阿多尔诺的认识论构想形成于“一反一正”两个环节中。在对康德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中,阿多尔诺从反面批判了观念论哲学“主体首要性”的认识论倾向,并断定观念论哲学中主体对客体的同一性强制并不能使二者真正地达到同一性,只遗留下了一个无法被克服的“非同一性疑难”。为了克服这一“非同一性疑难”,阿多尔诺运用否定辩证法,从正面阐发了一种强调“客体优先性”的认识论构想,使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中介的“星丛”关系中形成一种非同一性的精神经验,从正面实现了对“非同一物”的把握。最后,阿多尔诺又在阐发一种辩证的社会理论过程中,将作为认识论的否定辩证法构想进一步应用到了对社会的认识过程之中,实现了否定辩证法从哲学到社会学领域的跨学科拓展。
2025年04期 No.273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张云龙;
工程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它集中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工程在塑造自然的同时,映射出人类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追求。工程和谐的秩序感、壮美与崇高,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劳动给予人的韵律感,体现着工程之美;同时工程作为公共物品、文化符号、意识形态,体现着工程之善,美善二者共同构成了工程文化的一体两面。故而,社会对工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还要追求其美和善的统一。没有“美”,工程会失去灵魂,空洞乏味;没有“善”,工程异化难以避免。唯有从制度、教育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努力,方能造就人可“诗意栖居”的“美”“善”工程。
2025年04期 No.273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 陈海嵩;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公开意味着环境法体系化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围绕立法机关文本进行针对性研讨。草案总则编确立了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对各分则相关规定构成统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第17条规定的基础性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通过创新性立法技术确立了适用于法典所有同类条文的“在其职责范围内”限制性定语,构建了统一监管框架下的功能分层(包括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二是第18条规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明晰所有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并强化问责。三是第20条规定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了从专项协调到全域协调的升级,契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整体特质。四是第21条规定的跨区域联合保护协调机制,在沿袭《环境保护法》规定基础上有所创新,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2025年04期 No.273 167-17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吕正义;
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民生保障依然任重道远,有待社会救助发挥更重要作用。近年来,将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的改革,引发了社会救助保障目标的扩展问题。分析社会救助传统的“保障基本生活”目标的内涵,可知其无法作为救助低保边缘家庭的理论支撑。扩展社会救助保障目标的正当根据在于,社会救助需贯彻宪法的“共同富裕”理念,国家负有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适时提升社会救助保障目标的义务。当前,社会救助的保障目标应扩展至“风险抵御”,这构成救助低保边缘家庭的理论支撑。为落实“风险抵御”目标,需从扩张救助对象范围、提高救助程序效率、加强救助经办的合作行政等方面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025年04期 No.273 17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赵春艳;刘志彪;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空间载体和动力源泉。本文基于2000—2023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对区域内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开测度,并探讨了产业集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效应主要体现在显著推动创业活跃度、产业数字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并且结论稳健。渠道效应显示,城市经济密度、金融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池效应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中介作用。创新质量、“链长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No.273 187-19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门垚;
大数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2010—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以入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检验大数据政策是否促进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研究发现,入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了约2.1%。基于双元创新理论构建的整合性框架,论证大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作用机制,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注重颠覆性技术突破,又必须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较差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大数据的赋能作用并不显著。结论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双元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273 19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 边启章;
耐心资本是可持续金融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耐心资本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耐心资本可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创新水平两个渠道有效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耐心资本对于数字化转型程度高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强耐心资本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壮大发展耐心资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273 21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董树彬;崔楠;
乡村数字治理是当前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而乡村数字治理何以有效亟待解释与探索。本研究立足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变化关系,聚焦乡村数字治理的有效性,采用嵌入性理论与适应性理论的联合视角,通过构建“数字嵌入—结构调适”的分析框架,从而揭示和探索乡村数字有效治理的内在逻辑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通过重塑基层治理网络、推动乡村服务提质增效及联通现实—虚拟空间,实现了乡村协同治理、“简约智治”和“脱域治理”。但是,乡村治理效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数字治理体系能否真正融入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则是通过乡镇政府的角色调适、数字技术的功能调适与数字规则的制度调适,解决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自治的适配性困境,才能够真正保证乡村数字治理的有效性。为此,需要通过“技术—组织”的适配、“平台—功能”的强化、“数字—社会”的融合,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多样化治理场景的深度互嵌,从而充分释放“数字在乡”效应,全面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
2025年04期 No.273 222-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邹昕瑶;陈畴镛;
乡村数字治理蕴含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特性,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数字化重塑,在应对乡村治理复杂性上具有独特优势。文章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视角,深入乡村数字治理实践场景,考察乡村治理的系统复杂性及数字治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当前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提出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数字治理,需要各相关系统和系统间各要素协同发展,也需要贴合乡村治理现实需求与发展情景,突出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2025年04期 No.273 230-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正>一、《浙江学刊》属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欢迎各界人士赐稿。所投稿件须为作者未经发表的原创作品,并请规范署名。本刊鼓励独作!二、本刊采用在线投稿方式,请作者在投稿系统(网址:https://zjxk.cbpt.cnki.net/)上传可编辑的word文件,格式规范请参考本启事。三、本刊稿件篇幅一般为10000—12000字,重大选题的稿件篇幅可适当放宽。文稿应包括论文题目(英文题目)、提要(约150字)、关键词(3~6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正文及作者信息(姓名、任职机构、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2025年04期 No.273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