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刊

当代社会理论研究

  • 什么样的社会学想像力?——文本检视及其语境转译

    姜利标;

    自“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每当学科发展遭遇挫折、困境抑或危机时,社会学共同体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赖特·米尔斯及其观点。或许在西方文化话语体系里,“社会学的想像力”并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但将其转译为中文语境里的标识性概念时,则存在“想像力”抑或“想象力”的混合用法,甚至还存有多元化且被泛化理解的认知方式。可见,要理解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像力,不仅需要重新回归到其所阐述的文本情境之中,还需结合本土语境表达习惯来进行匹配性认知。某种程度而言,“社会学的悟性”是一个比“社会学的想像力”更加贴合具体中国语境的学术性概念。它不仅可以化解社会学想像力的表达歧义,甚至还可以作为一种对匮乏性想像力进行超越的变通方式。简而言之,只有建立在客观文本检视以及文化语境转译的认知前提之下,共同体才能真正明晰赖特·米尔斯社会学想像力的表达意蕴,也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该概念所拥有的认知潜能。

    2025年05期 No.274 5-1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文明的社会学想象:一个型构社会学的进路

    徐律;

    在文明研究议题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以文明为何这一基本问题为核心的文明社会学本体论探索却常常受到忽视,文明更多被视为有关人类发展的总体性状况或背景。从概念起源看,现代社会变迁不仅意味着社会关系的根本重构,也推动了作为社会认知工具的文明概念诞生,而文明的社会学研究便指向对以关系变迁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运作规律的考察。由此,以关系为对象的反思是厘定文明社会学本体论基础的关键线索。借助型构社会学理论,在迈向全球性的国家系统竞争与统合历程中,以关系为核心的文明社会学想象将在越发深入与扩大的不同主体互动中得以拓展,这为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学研究与文明交流的比较文明研究之间的对话提供可能,也为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社会秩序何以可能问题提供进路。

    2025年05期 No.274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科技、伦理与秩序

  • 具身智能“人机共融”中劳动者权利危机与保障路径

    田思路;张玮;

    具身智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具有具身性嵌入、适应性协作、自主性决策与联通性执行的应用特征,具身智能在“人机共融”中深度重构劳动生态:一方面,加速对各层次技能岗位的替代与重配,放大就业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将劳动管理算法化,使劳动者同时面临人格尊严与自主性被消解、数据隐私权受侵害与职业安全风险等多重挑战。为破解劳动者权利实现障碍,亟须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综合治理体系:制定面向劳动替代的就业促进与再培训方案;引入“技术从属”要素,完善劳动关系识别标准;融入人格尊严优先等技术伦理原则建立算法审计与联立备案制度,对数据采集与自主决策实行最小必要性控制;构建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治机制,推行“递延式责任穿透”职业伤害责任共担模式。力求在保障劳动者权利的基础上,推动具身智能与法律规范的协同演进。

    2025年05期 No.274 26-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算法行政中委托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法规制

    张涛;

    在算法行政时代,行政机关委托第三方处理个人信息,因算法的技术特性与传统公法归责路径失灵交织,可能催生问责困局。对此,有必要基于个人信息权的国家保护义务,引入风险控制理念,实现规制范式的转变:从形式归责迈向实质控制。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构建实质控制的责任分配框架:一方面,可通过合法性担保义务、选任监督的勤勉义务和损害结果的最终承担义务确立委托机关的全流程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可通过将公法要求转变为合同义务,强化受托方的技术透明化义务、即时报告义务等法律义务。为落实此框架,需要激发契约工具的治理效能,整合前沿技术规制工具,健全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实现权利保护与行政效能的最大限度平衡。

    2025年05期 No.274 36-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对政治概念的再认识:功能的视角

    徐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治赋予新的涵义,要求深化对政治概念的认识。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属性和功能两个方面着手,前者回答“是什么”,后者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本文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有助于理解政治的完整性、变化性、灵活性、关联性、效果性、普遍性和深刻性。政治来自需要。人类社会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生而有群,二是群而有序。政治是通过公共权力满足人们有序生活需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政治活动确定公共权力的主体及其合法性、公共权力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公共权力的依据及其稳定性。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便将自己视作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先进政党。这一政党的基本属性没有变。但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属性。从需要、目的、手段和效果四位一体的功能角度,有助于理解“最大的政治”这一重要命题。

    2025年05期 No.274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中国古典摹仿论的反思与重审——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李建中;刘文翰;

    “摹仿”是关涉艺术与真理之关系的文学理论元关键词。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摹仿”的西方思想渊源和文化特质,遮蔽了中国古典摹仿论的本来面貌。以《文心雕龙》为中心反思和重审中国古典摹仿论,可为文学理论的元问题提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资源。《文心雕龙》认为圣人摹仿宇宙本原之“道”作成“入神”之《易》象,由此形成文本摹仿的经典范式为后世文人所“镕铸”,并明晰了“体物”之文写气图貌的技巧和丽则约言的边界。“入神”“镕铸”“体物”三大关键词形成了从形而上之摹仿到文学创作方法之摹仿的逻辑层次,呈现出“致用”的价值取向,摹仿从而成为传递真理、通变文学的基本方式。

    2025年05期 No.274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从“诗文评”到“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知识生产与体系建构

    余来明;

    中国传统以文苑传、作家作品批评等为典型形式的文学知识叙述,在晚清以降的知识转型实践中逐渐为西来的文学史著述所取代。二者基于不同的制度、结构进行知识生产,由此建构的知识形态虽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但在知识对象、观念、秩序以及叙述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传统“诗文评”“文苑传”基于“知人论世”“摘录评点”等原则建构知识,注重阅读经验的跨代传递,文本感悟的个体差异,同时又与“文”的复杂、多面内涵相互交错,杂合伦理、政治、审美等多重特征。现代文学史则建立在纯化的“文学”观念之上,以现代化历史叙述的系统性、科学性为根本追求,将来自社会、政治的认知作为文学知识建构的思想原则。古今文学知识生产所呈现的结构性转变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学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

    2025年05期 No.27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媒介文艺史中的风格迁移问题

    曾军;

    风格迁移技术不仅提升了AI内容生成的效能,也关涉“风格的可迁移性”问题,为从文论角度展开对“风格”的再思考提供了契机。通过对“风格”的中外文艺理论史梳理,可以初步建立起“体”“格”“风”“气”四个层次的分析框架。这种层级划分表明,风格的构成不仅依赖于文艺作品可感知的外在特征,还取决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意涵。风格因素能够在另一件作品中具有可辨识度,这就带来了风格的可迁移性问题。综观媒介文艺史,艺术家个体的风格重复、从师承到传统的延续、对风格的模仿或戏仿、从赝品到抄袭以及当前的滤镜、风格迁移技术等,构成了风格可迁移的五种路径。当前的风格迁移技术只能实现“体”和“格”形式层貌合神离的迁移,还面临着“风”和“气”意蕴层的“风格损失”的内在局限,这使得“风格的不可迁移因素”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风格迁移理论问题。其技术逻辑只能以形式化的、非个人化方式来实现部分风格迁移,并与“风格即人”的风格整体性要求相背离。

    2025年05期 No.274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文艺复兴文本中的视觉理论与魔法

    徐晓东;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存在两种对立的视觉形成模式,其中目光外射理论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段,而且为视觉魔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视线从眼部投射时承载了元气,人类元气属血液中最精纯的气态物质,不仅具有宇宙星体特征,还是人类感知的基础,能够承载人的想象力及情感,成为灵魂指挥躯体的工具;另一方面人类认知主要依靠躯体感知之后产生的意象,想象力需要各类单一意象作为基础材料,否则灵魂缺乏意象则无法思考。当视线射向被视人后,其承载的元气以及所附带的想象力和情感能够感染受害者心灵,这便是魔法形成的基础机制。培根在《论嫉妒》一文中所谓“红眼病”正是植根于这一古老的视觉理论,而该理论又与魔法这一神秘主义力量息息相关;由此推断莎士比亚《暴风雨》中西考拉克斯的蓝眼睛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言代表怀孕,而是女巫的魔法特征。

    2025年05期 No.274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孤证难立:质疑沈括告密苏轼公案

    王瑞来;

    南宋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注中引述王铚《元祐补录》的记载,从清代以来被广泛复述,指证沈括告密苏轼。众口一词,几成定论。然而,遍检群籍,这条仅见于王铚所记的逸事,居然是一条毫无旁证的孤证。检核《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注中引述或提及的《元祐补录》,包括这条孤证在内,李焘多抱以疑问,或是证误,或是反驳,至多是作为正文以外的附益参考。李焘的处理方式,已让王铚的《元祐补录》难以作为信史取信。从史实看沈括与苏轼尽管短期做过同僚,但关系并不密切,没有当时文人间的诗词酬答,因而也无这条孤证所言“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之可能,更无可能后来“签帖以进”之告密。后来的吴处厚笺释蔡确诗之车盖亭诗案可为旁证,倘若真有沈括之“签帖”,则必会成为后来乌台诗案之铁证。然而检视乌台诗案全部存世资料,完全没有提及沈括,可见“签帖”纯属“子虚乌有”。从宋人到清人都对王铚的作品颇多质疑来看,沈括告密说也难以成立。使用猎奇传闻居多之笔记小说证史,应当谨慎,避免误导,以讹传讹。

    2025年05期 No.274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海洋渔业调查

    叶君剑;

    调查是民国时期知识精英了解基本国情,进而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条件的一种重要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传统海洋渔业衰落以及日本海洋渔业扩张的局面,因此海洋渔业调查更加受到政府和水产界的重视,参与其中的有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学校师生等。中央渔政工作中的海洋渔业调查主要以行政命令展开,而研究机构与学校师生的介入使海洋渔业调查充分回到“现场”,呈现出科学化的特点。但这一时期各类海洋渔业调查因受经费、人才等的制约普遍缺乏持续性,调查成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存在差距,且大部分未转化为政府渔政工作的基础。海洋渔业调查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国家建设进程中知识精英对海洋人群与海洋经济的关注。

    2025年05期 No.274 104-114+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无家可归者的归家——后期海德格尔论源初自然的闪耀

    韩骁;

    “自然”不只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过渡性概念,而是贯穿其整个后期思想。要澄清海德格尔晚年对自然的理解,即“自然的闪耀是更高的显现”,需要引入一个更加完整的视野,它同时融合了海德格尔对古希腊自然概念和对荷尔德林自然概念的解释。海德格尔对《安提戈涅》的两次解释揭示了古希腊人对自然或存在者整体之存在的源初经验;荷尔德林则重新揭示了人们在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处境和自然的神圣性维度。两个视域的融合开启了朝向存在之家的旅程。在这个视野下,自然之“闪耀”不只意味着事物被带向在场和无蔽,而是意味着万物被置入存在历史的展开境域,在对存在的归属中获得神圣性、美,以及历史性的力量。

    2025年05期 No.274 115-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 论汉语的“本真性”与“诗意”——从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出发的解析和探讨

    李红霞;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集中表达了他的语言观。他将本性的语言表达为“道说”和“道路”。它是一种道说,也是一种道路,在此道路上,人、世界、历史显现且聚集于一种亲密关系之中。该书还集中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东亚语言与西方形而上学语言关系的看法和隐忧。通过海德格尔的本真和诗意语言思想,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汉语与他者的对谈、重视汉语的日常语言以及让汉语的诗意性去规定其他陈述性和技术性语言,从而走向再次激活汉语思想生命力的道路。

    2025年05期 No.274 124-1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论外尔和胡塞尔的连续体学说——围绕直观连续体与数学连续体之间差异的一项考察

    宋文良;

    胡塞尔通过超越论-现象学还原方法获得的纯粹体验正是外尔数学建构工作所依赖的直观或直觉。从现象学直观出发,并借助建基于其上的迭代等基本原则以及自然数范畴,外尔以直谓主义的方式构建起分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以及相应运算法则,并由此建构了一个算术式的数学连续体模型。基于外尔对直观连续体和数学连续体之间本质差异的认识,并结合胡塞尔对其时间意识分析工作的(阶段性)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出,外尔的数学连续体模型未能描述实数连续体的完备性,也未能捕捉到直观连续体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看清,胡塞尔“回摄-原印象-前摄”的时间意识模型也是对直观体验流的原子化处理,它尝试基于原子瞬间来说明时间流动,但未能完全切中直观体验的流动特征。

    2025年05期 No.274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从“人民理性”到“人民主体”: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陈华兴;应霞;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历史语境,通过回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资源与发展脉络,剖析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阐述其从“人民理性”到“人民主体”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以“人民理性批判—唯物史观重构—阶级主体生成”为线索,从抽象理性向历史具体的逻辑演进过程。在从理论理性到现实实践、抽象民主到人民民主、人性自由到人类解放、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将人民作为其本体论的根基与价值轴心。厘清从“人民理性”到“人民主体”的演进逻辑,阐明人民范畴的科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人民思想的内在脉络,更能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理论根基。

    2025年05期 No.274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文化主体性“坐标系”的建构与形塑

    于洋;

    文化主体性是处于一定文化环境、情境、语境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与未来以及对异质性文化的认知、评估和践行程度,体现于主体的文化消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状况,与主体的教育文化水平、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文化不是价值无涉的,对文化主体性的探讨有许多维度。借助坐标系的形塑,可以较为直观地进行文化主体性的不同呈现。横轴以刻画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自弃、文化自失到文化自立、文化自主、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演进,展现文化主体性从异化至回归的发展轨迹。纵轴标记文化消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揭示差异化实践方式对文化主体性的影响及作用。文化主体性“坐标系”的搭建,不仅为理解文化现象、评估文化价值、指导文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而且对于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5期 No.274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资本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审思

    王甄玺;鲁明川;

    《资本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审思呈现的是“肯定—否定—扬弃”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西方现代文明的生产力变革、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以及人类历史由“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历史进程,客观地指出了西方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进步性。《资本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审思并非单向性的进步论而是直指西方现代文明的“病理学”危机:无产阶级的“牺牲”、财富与堕落共生、生命愚钝化以及生态“代谢裂痕”的另类危机。在马克思看来,走出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不仅需要科学地剖析西方现代文明本身,更在于作为革命性的历史方案——社会主义文明实践。

    2025年05期 No.274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匹配的花幡:两头婚的平等追求与文化传续

    杨可;

    近年来两头婚在中国多个农村地区出现,引发学界诸多关注,但限于局部案例、基于单一因素的解释难于把握两头婚在特定地域聚集和盛行的复杂因果。本文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整合已有文献中18个案例点数据,为两头婚提供了基于组态的整体性解释。研究表明,两头婚的盛行与当地经济吸引力、社会分化程度、传嗣意识以及制度性招赘婚传统等因素的不同组态密切相关,可归纳为“殷实之家同挂花幡”“赘婚传统双系变迁”“祖荫观念下象征博弈”三种组态类型。本文最后指出,两头婚的兴起具有变革意义,它强调夫妻双方家庭的匹配与兼顾,反映了婚姻“合二姓之好”的平等本质,是有利于摆脱婚姻交换属性的积极探索。未来研究可从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内部多主体差异以及制度变迁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两头婚的可持续性和变化趋势。

    2025年05期 No.274 168-175+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热闹”与乡土社会秩序的观念基础——陇中“社火”的民族志

    王涛;

    “热闹”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甘肃陇中社火的民族志书写,探讨了社火中的“热闹”及其所反映的乡土社会秩序的观念基础。社火之“热闹”由演出之人与物在规定的仪式程序中相互协作制造而成,其首要目的是借仪式之“热闹”生产天神之“欢喜”以实现对神灵的祭祀。仪式通过模拟世俗世界中人的交往行为,并将其赋予仪式队伍所象征的图腾符号,实现“圣—俗世界”的沟通并强调“天神欢喜”的秩序。仪式呈现了以“庙会共同体”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圣—俗世界”既二分又拟似的隐喻关系,这种关系将陇中人经验世界与精神世界之“热闹”既严格区分又密切联系。社火之“热闹”反映了陇中人追求“天神欢喜”之稳定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和在“圣—俗世界”隐喻关系基础上进一步二分神圣世界的选择性隐喻关系,建基于选择性隐喻关系的乡土社会秩序不仅是“帝国的隐喻”式的政治与权力结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与情感。

    2025年05期 No.274 17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治安管理处罚的制度定位:行政处罚还是刑罚

    李晴;

    治安管理处罚的制度定位既影响治安管理处罚规则的完善,也影响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与刑罚是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定位的两个选择。将治安管理处罚作为刑罚主要源于司法机关对制裁权的统括。将治安管理处罚作为行政处罚则是因为司法制裁权与行政制裁权的分立。在中国的二元制裁体系之下,治安管理处罚不宜作为刑罚而应作为行政处罚,这既是近百年历史传统的延续,也符合功能适当原则。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应当纳入刑罚的范畴,由司法机关实施。作为行政处罚,治安管理处罚不宜涵括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治安拘留应当从治安管理处罚中剥离。最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总体上进一步凸显了治安管理处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制度定位。

    2025年05期 No.274 18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 行政复议前置条款的法理疏释

    黄娟;

    过往采取“零散列举+概括授权”模式规定行政复议前置,造成行政复议前置适用标准模糊,不仅导致法律、法规设定的适用情形混乱,还引发实践中不少适用冲突。新《行政复议法》吸纳“概括授权式”、新增“统一列举式”行政复议前置规定仍未消弭相关条款的适用分歧。准确理解行政复议作为纠纷化解主渠道这一基本定位,是统一行政复议前置规定理解适用的前提。行政复议自身规范性、专业性与公正性的提升是行政复议前置扩大适用的合理性基础。行政复议前置适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消解行政复议前置中救济选择权限制与纠纷有效解决之间张力的根本所在。新《行政复议法》第23条是行政复议前置适用的规范要求,其中内含的行政复议前置设定标准对授权性行政复议前置规定兼具示范与约束作用。针对存有适用争议的第(三)项前置情形,法院应重点关注未经行政机关实质处理的行为状态;第(四)项则囊括“不予公开”的所有结果状态。

    2025年05期 No.274 19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数实融合与外商直接投资——兼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调节作用

    王正新;潘浩东;赵英钦;

    数实融合的“稳外资”效应是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2008—2022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了数实融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产生“稳外资”效应,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实融合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与促进科技创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这种“稳外资”效应还受“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重调节作用的正向驱动。进一步分析显示,在非资源依赖型和新型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城市中,数实融合的“稳外资”效应更加明显。此外,数实融合具有区域联动效应,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外资吸引力,还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外资增长。

    2025年05期 No.274 207-21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通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企业投资经营分析

    郑丽雅;禹久泓;

    分析通用人工智能(AGI)未来发展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影响,需要深刻理解机器学习技术如何驱动企业投资经营。AGI作为最高级别的数字技术,它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GI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会以何种方式逐步渗透至企业产供销活动;AGI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企业会不会对AGI产生技术依赖;AGI驱动企业投资经营存在什么样的作用机理,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微观经济秩序。本文在概要分析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投资经营的基础上,对AGI驱动企业投资经营的阶段性展开分析,并对AGI未来发展如何影响企业投资经营方式进行讨论,以说明数字经济下企业投资经营的方向性。

    2025年05期 No.274 217-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灵活就业不确定性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与机制

    肖涵;葛伟;

    灵活就业兴起与生育欲望低下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征,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和2019两期数据,考察了灵活就业不确定性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异质性、孩次差异与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灵活就业不确定性风险将显著降低个体生育行为,尤其是收入和社会保障不确定性对生育行为的降低作用更明显;这一效应主要作用于东部收入较低地区的育龄女性居民,尤其是具有本科及以上的个体;灵活就业不确定性风险还会提高不育概率以及降低二孩生育概率。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偏好在这一效应中发挥了机制作用,且前者的机制作用相对更大。

    2025年05期 No.274 226-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浙江学刊》征稿启事

    <正>一、《浙江学刊》属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欢迎各界人士赐稿。所投稿件须为作者未经发表的原创作品,并请规范署名。本刊鼓励独作!二、本刊采用在线投稿方式,请作者在投稿系统(网址:https://zjxk.cbpt.cnki.net/)上传可编辑的word文件,格式规范请参考本启事。三、本刊稿件篇幅一般为10000—12000字,重大选题的稿件篇幅可适当放宽。文稿应包括论文题目(英文题目)、提要(约150字)、关键词(3~6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正文及作者信息(姓名、任职机构、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2025年05期 No.274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下载本期数据